這段影片由時廣文化有限公司攝製於1995年,介紹自1887年到當時已逾百年的台灣鐵路史。
台灣鐵路是台灣在清治時期時,由擔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所籌建的鐵路,故又稱劉銘傳鐵路。台灣鐵路分為基隆至臺北、臺北至新竹兩線,為今日縱貫線北段之前身,其原始構想的終點為台南,但當時新竹以南僅築路堤至崎頂,餘段皆未動工,屬未成線。
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,大清帝國重新啟用劉銘傳,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台灣軍務。中法戰爭落幕後,大清帝國於1885年決定在台灣建省,劉銘傳便成為首任台灣巡撫。
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清光緒年間籌建的台灣鐵路,為當時中國第一條以載客為目的的鐵路。1887年(清光緒13年),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,在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,即前往南洋招商,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,台北車站亦坐落於大稻埕。
1887年5月20日成立「全台鐵路商務總局」,軌距設定為3呎6吋(1,067mm)並沿續至今,開工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竹塹(新竹),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,從1888年春動工,到1890年8月完成,全長235公尺,費時30個月才鑿通,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,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,目前則是台灣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。
1888年,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上的大木橋竣工,為今台北大橋之前身。1888年7月18日,台北(大稻埕)至錫口(松山)通車。1891年10月,基隆到台北通車,然而在這年通車前,劉銘傳即已告老還鄉,結束6年的治台生涯(後於1896年病逝),由邵友濂接任台灣巡撫。1893年,台北到新竹段通車。
台灣鐵路原計畫興建至台南府城,但因甲午戰爭後,台灣被割讓予日本而停工。1895年8月30日,由日籍鐵道隊員板倉勝文踏查舊線跡後提出報告表示,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之遺跡,在舊港亦已興建一條材料搬運的鐵路支線,稱為「舊港支線」,但在完工後便廢棄未用。
台灣在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後,由於鐵路的路線標準極不理想,數座大橋又屢修屢壞,且由劉銘傳興建的鐵路之軌道材質與設計施工,均不符日人之需求。於是,日本當局立即著手一連串改線工事,最後將原本106公里的鐵路拆除至只剩0.8公里可用。在改線工程完工前,由於大橋不通,台北至新竹間一度於大橋畔設立數個臨時車站,進行分段營運。
之後,陸續完成島內南北縱貫鐵道之計畫,而改線工程中又以台北至桃仔園(今桃園市桃源區)之間變動最大,海山口(今新北市新莊區)、龜崙嶺(今桃園市龜山區)之清代舊線因坡度陡峻而遭放棄,而於1901年改為經枋橋(今新北市板橋區)、鶯歌石(今新北市鶯歌區),日後各市鎮之發展衰微也與鐵路有密切的關係。